澄清事实,建立信任
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各行业实施舆论监测与处置,不仅是为了发现和消除负面信息,维护企事业单位的声誉,更是为了与舆论建立互信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及时监测舆情传播,准确把握舆情关切,是进行有效处置和引导的基础。观察发现,舆论场呈现出多元化、异质性、分层化和极端矛盾统一的新特征,这给全面准确把握舆论态势带来了挑战,也需要舆论引导和处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舆论场呈现多元化、异质性和分层化的特征,对舆论监测和风险评估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网络技术、传播算法和经济社会宏观经济趋势的发展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舆情场的特征。具体而言,传播主体、形式、领域日益多元化,循环传播深化,茧效应凸显,情感程度增强。这些特点给舆情监测的全面覆盖和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带来了挑战。
一是信息传播的领域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使信息传播的舆论监测和评价更加难以有效覆盖。目前,舆论信息的传播形式已经突破了文字和图片的基本类型。音频、视频甚至即时通信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增加了信息收集的难度。特别是通过关键词捕捉视频、直播等流媒体,也很难在第一时间捕捉到网民评论、弹幕等新的互动形式。例如,在能源行业,一些与项目建设相关的敏感公众意见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被泄露出来,这不仅增加了信息的传播,也使得通过传统手段进行监控变得困难。
多种传播形式基于多种传播领域,不同平台之间的信息壁垒较高。在检索逻辑上有一定的差异,reach和influence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的全面监控与整合受到了挑战,这不仅使通信的估计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对非文本信息尤其是流媒体通信的监控对人工工作的依赖除了增加人工成本外,不利于信息统计的稳定性。
同时,不同领域的信息传播路径、网民反馈方式、有效沟通形式也存在差异。此外,算法推送给个体的信息在呈现和获取时间上也有所不同。一方面,信息传递难以评估;另一方面,辟谣、澄清、回应等舆论引导的实施可能会滞后,甚至无法到达某些目标群体。
二是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异质性增强,相关复杂性提高,对监测覆盖的全面性和风险分析的准确性提出了挑战。自媒体和网民的活动大大增加了信息量,需要监测预警,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和判断敏感信息。
还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一些自媒体和网民的帖子和帖子都具有“群炒”和“标题党”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实现流量营销,甚至达到通过扩大音量迫使企业转移利益的目的。研究和确定这些受试者的声音的实际风险则更为困难。例如,一些自媒体在转载信息时,为了提高话题性,往往会抽取事件中的敏感关键词,放在标题、简介等醒目的位置,从而进一步增强原始信息的敏感性。
“自媒体”、意见领袖的加入,以及交通管控手段的发展,也使得信息传播路径复杂化。有些舆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被“自媒体”或意见领袖转载后,由于自身的影响或通过购买促销手段迅速形成舆论。舆论风险评估不仅需要考虑信息的最初发布者,还需要考虑二次传播的参与者及其行为。
在“交通经济”的驱动下,涉及敏感问题的个别舆论事件被反复煽动起来,存在着新热点事件串联解读的可能性,增加了旧新闻滋生风险的可能性。公众舆论的长尾也加剧了刻板印象的形成。舆论对新舆论事件的解读带有刻板印象,阻碍了事件主体对事件的界定和引导。
三是舆论领域的意识形态分化和敏感性情绪表达影响舆论环境,但情绪表达较难捕捉
在多元传播主体和情感表达的双重作用下,舆论领域的信息解读容易超出出版者的控制范围。由于表现形式、表现形式、表现要素等原因,部分信息作为客观信息甚至正面宣传信息在解读中失准,甚至滋生风险。能源行业的主题与保密项目作为一个例子,有可能泄露敏感内容传播的一般项目信息,如项目内容的解释引起的招标信息和投机引起的项目位置图片报道,等等。监测和评价应考虑到这些内容中存在的舆论风险。
与此同时,交际主体的表达形式更为复杂,在事物的名称和情感倾向上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俚语”、“缩略语”、“反讽”、“表情符号的开玩笑表达”等。传统的机械化、程式化的捕捉或控制舆情的方式都有偏差。
四是进一步深化通报,在超出监测范围的同时考验风险评估能力。在循环传播的特点下,舆论可能首先出现在“朋友圈”、聊天群、邀请型论坛群等非公共开放领域,经过一定程度的发酵后,在舆论领域“突围”。至此,相关信息的传播已经经历了一定的时期。相关信息难以在第一时间监测,所涉及的主体的处置和反应容易局限于被动,对处置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不同的舆论圈有不同的舆论焦点和舆论反馈方式。在某些圈子里不引人注意的信息,进入另一个圈子后会迅速发酵,使得这种“跨圈子”沟通的风险更难评估。行业内容交流还涉及行业内人士和行业外人士之间的知识壁垒。行业内个体可控的、一般性的事件往往会在舆论领域引起负面的解读。
此外,各界意见领袖的权威也对传统主流媒体和官方发言人构成了挑战。在定义和解读舆情事件时,圈内人体会更加信任和认可这类领导人的意见。其中,行业自媒体和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和意见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传播者有很强的专业或行业背景。这样的观点被赋予了更高的权威,更有可能引起同行业人士的共鸣。
处置指导:细化处置指导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应根据舆情场的新特点调整舆情监测和处置指导,通过细化规划和规范管理措施,优化舆情管理工作机制,从而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处置指导和声誉修复计划。
预警研究和判断机制应考虑到不同传播领域、不同传播圈子、不同受众的特殊性。在信息舆情风险的研究与判断中,应结合现场传播的特点,区分不同圈子和受众群体的核心关注点,有针对性地筛选敏感舆情信息。同时,在处置指导工作的实施中,传播设计也应根据传播领域和圈层进行更细分。在适当的领域,可以采取引起情感共鸣的方式来赢得舆论的认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处置指南的不同表现形式应以基本事实和核心处置方案的一致性为基础,避免因信息在圈子内传播而造成的差异表达的放大和解释。
把握敏感自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动向。对于一些具有群体炒作行为和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自媒体,需要通过每天查看其动态和发布内容来熟悉其特点和话题敏感性。只有对上述情况进行处理,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消除风险。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舆论引导还可以通过吸引自媒体和立场相对客观的意见领袖的转发来扩大引导信息的影响力。
延伸舆论闭环管理循环,拓展声誉修复信息呈现形式。单个声誉修复的效应可能会被扩散路径、循环传播和长尾效应削弱。对此,在细化引导方式的同时,时间维度也应延长声誉修复周期,以对冲舆论炒作的“长尾效应”。